科學走下“神壇”引爆公眾科學日

發(fā)布時間:2018.05.21 瀏覽次數(shù):

        今天的北京氣溫驟降,陰雨襲來,不過絲毫沒有影響天文愛好者的熱情。上午9點,國家天文臺的大門前已排起長龍——這是一年一度的“科普盛宴”中國科學院公眾科學日活動現(xiàn)場,上千名來訪者到此一探宇宙之美,感受科學魅力。
 

  5月19日、20日,作為我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,中國科學院所屬120個院屬科研單位“打開”大門,向公眾開放一大批國家重點實驗室、植物園、天文臺站、博物館、野外臺站、大科學裝置。來自該院的不完全統(tǒng)計,兩天時間共有2000多名科學家與公眾現(xiàn)場互動,超過50萬人次的社會公眾參加活動。

 

  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,園區(qū)里畫上經(jīng)典公式的涂鴉井蓋最近在朋友圈里迅速走紅,這個周末,不少家長帶著孩子慕名而來,和“換上新裝”的井蓋合影留念。

 

  涂鴉井蓋上,一只站在木塊上的青蛙在河中漂流,背后蘊含的便是阿基米德浮力定律;一只貓咪望向魚缸中的小魚,它看到的魚的位置比魚實際的位置要高,這是斯涅爾定律,也就是光的折射定律在中間“搗鬼”;一位男士向心儀的女士告白成功,而旁邊的另一位男士卻心灰意冷,其中的奧義就在他們身上箭頭的方向上——描述微觀粒子運動規(guī)律的泡利不相容原理。

 

  中科院物理所所長特別助理、綜合處處長魏紅祥告訴記者,這些井蓋上的圖案、公式,是他們從上千個物理學核心知識點中反復斟酌、精挑細選而來,“我們要用做科研的激情和智慧做科普活動,為觀眾提供零距離接觸物理原理的機會,讓大家知道科學不是高高在上,而是體現(xiàn)在生活的方方面面”。

 

  聲音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,不過聲音能“拍照”,能被“看見”,還能“打碎”水花,清洗機械零件嗎?中科院聲學所的科研人員給出了肯定答案,今天這家略顯神秘的研究單位“秒變”聲學博物館,向來訪者“秀出”聲音不為人知的一面。

 

  人們知道油和水不能混在一起,但在今天的活動現(xiàn)場,來訪者卻見到了神奇的一幕:“水和油混合后,攪拌成了‘牛奶’!”這背后就是聲音在“變魔術”:隨著超聲儀器的攪動,燒杯中原本分離開的水和油完全混合在了一起,變成了乳白色液體。

 

  中科院聲學所一位科普志愿者告訴記者,如果施加大功率的超聲,油和水就會混在一起,放置很久都分不開,這種方法叫超聲乳化。目前,該技術在醫(yī)藥行業(yè)、化妝品行業(yè)中,被廣泛地用來制造乳劑型產(chǎn)品。

 

  位于中關村的中科院計算所也在這個周末搖身一變,成了“神計妙算”游樂場。在該所控制計算實驗室,韓銀和研究員通過展板、模型,在向觀眾講述了一粒沙子到一枚芯片的奇妙旅程。當天這里的科普活動還結合“解密”,串聯(lián)成3個主線游戲,試著將參觀的“觀眾”變成“大玩家”。

 

  當然,還有不少國之重器,在公眾科學日活動現(xiàn)場揭開了神秘面紗——

 

  5月19日,曾擔任重要科考任務的“潛龍三號”、深海科考型ROV系統(tǒng)兩款水下機器人,在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首次與社會公眾見面。5月20日,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總部“搬出”兩臺顯微鏡和多種隕石切片,供來訪者觀察,而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和沙河科普基地,則向公眾開放了2.16米望遠鏡、球幕天象廳體驗及太陽黑子觀測等。

 

  在中科院自動化所,還上演了一場讓人眼花繚亂的人工智能大秀,吸引數(shù)千名大中小學生前來參觀。今年新增的端端機器人、可愛靈巧的機器鼠、通過人臉識別即可實時測心跳的心率檢測儀等更是備受體驗者歡迎。

 

 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,中科院自動化所黨委書記牟克雄表示,“青年興則國家興,青年強則國家強”,該所希望借助每年一次的開放日,揭開國家重點實驗室神秘的面紗,領略走在國家甚至國際前沿的技術誕生的美妙過程,給予下一代青少年以精神的指引,充分釋放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(chuàng)新智慧、充分涌流中華民族的創(chuàng)新力量。

 

  此次公眾科學日活動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組織實施,該局局長周德進介紹,公眾科學日活動始于2005年5月,經(jīng)過14年的發(fā)展,已成為全國性的重要科普品牌活動。